1.漢武帝初,匈奴請和親,上下其議。韓安國曰:“今匈奴負戎馬足,懷鳥獸心,遷徙鳥集,難得而制。得其地不足為廣,有其眾不足為強,自上古弗屬。漢數(shù)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勢必危殆。臣故以為不如和親。”
下列不屬于韓安國主張和親的理由是:
A.匈奴擅長騎射,有很大的殺傷力
B.匈奴所居之地,屬于荒漠地帶,不宜農(nóng)耕
C.匈奴采用游牧的方式,居無定所
D.匈奴以逸待勞,漢軍長途跋涉,必受其害
【答案】B
【解析】B項,“荒漠地帶,不宜農(nóng)耕”在文段中沒有體現(xiàn),表述錯誤,當選。
A項,根據(jù)“今匈奴負戎馬足,懷鳥獸心”可知表述正確,故排除A項。
C項,根據(jù)“遷徙鳥集,難得而制”可知表述正確,故排除C項。
D項,根據(jù)“漢數(shù)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勢必危殆”可知表述正確,故排除D項。
故本題答案為B選項。
【知識點】細節(jié)查找
2.宋真宗趙恒御筆做“勸學(xué)篇”,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流布天下幾近千年。黃金榜求龍頭望,成了書生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自古華山一條道”。當“黃金屋”成為讀書的唯一價值取向時,很容易將一個民族的思維納入功利和實用的框架,看似加速了現(xiàn)代化的進程,實則開了歷史的倒車。借書籍端正人生要義,“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才是書的王道。
這段文字要表達的意思是:
A.人們對于讀書的理解,不能讓功利的目的占了上風
B.“書中自有黃金屋”是許多人讀書的目的和追求
C.讀書就是讀書,何必附加上那么多的東西
D.讀書可以啟智明理修身養(yǎng)性,也可以蒙蔽心智唯利是圖
【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批評了讀書的功利化傾向,并用“看似”、“實則”指出了其危害,接著提出了真正的“書的王道”是什么。綜合起來,就是想要告訴人們,對于讀書的理解不能僅僅限于功利和實用的框架,更要用來端正人生要義。同義替換可知,A項正確。
B項,非文段重點,故排除B選項。
C項,表意不明確,文段的核心觀點是讀書不能功利化,即“不謀其利、不計其功”,而且應(yīng)當“正其誼、名其道”,所以C項“何必附加那么多東西”表述不準確,故排除C選項。
D項,同樣與作者所強調(diào)的觀點不匹配,故排除D選項。
故本題答案為A選項。
【知識點】關(guān)聯(lián)詞中心理解
3.魯迅先生在民國十四年曾說過:“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我覺得仿佛就沒有所謂中華民國。”
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中華民國不只是一個空招牌
B.國民革命之后社會并沒有多少真實的進步
C.國民革命之后,君主專制制度依然存在
D.老百姓被奴役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文段,革命以前是“奴隸”;革命之后是“奴隸的奴隸”。說明革命并沒有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社會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進步,B項符合原文意思。
A項,根據(jù)原文“我覺得仿佛沒有所謂的中華民國”可知A項錯誤,故排除A選項。
C項,“君主專制制度依然存在”無中生有,故排除C選項。
D項,表述過于絕對,故排除D選項。
故本題答案為B選項。
【知識點】語句理解
4.轉(zhuǎn)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區(qū)別只是多了能使它產(chǎn)生額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學(xué)家就已經(jīng)知道了怎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shù)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脫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產(chǎn)生靠雜交方式根本無法獲得的某種新的特性: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種害蟲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來自任何生命體:細菌、病毒、昆蟲等。
根據(jù)文意,對“轉(zhuǎn)基因作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因環(huán)境影響脫氧核糖核酸的變化而產(chǎn)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夠產(chǎn)生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等額外特性基因的作物
C.一種利用移植其他生命體基因而形成的新的雜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體基因從而產(chǎn)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答案】D
【解析】A項,由“通過生物工程技術(shù)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脫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產(chǎn)生靠雜交方式根本無法獲得的某種新的特性“可知,并非”環(huán)境影響脫氧核糖核酸的變化而產(chǎn)生額外特性的作物“,A項錯誤,故排除A選項。
B項,題干中“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是“某種植物”的具體案例,并非所有轉(zhuǎn)基因作物的共性,屬于偷換概念,故排除B選項。
C項,由題干“以便使它產(chǎn)生靠雜交方式根本無法獲得的某種新的特性”可知,轉(zhuǎn)基因作物并非雜交作物,故排除C選項。
D項,通讀全文,可知D選項符合原文對“轉(zhuǎn)基因作物”的理解。
故本題答案為D選項。
【知識點】細節(jié)理解
5.或許,作為一個翻譯,一個以在兩種語言之間搬運信息為職業(yè)的人,最無奈的事情,不是感到不同語言之間的鴻溝無法彌合,而是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生活在單語體系中的人,看不見那條鴻溝的存在,看不見翻譯者為了溝通所做的上窮碧落下黃泉般的掙扎?;蛟S有的人從未意識到,萌發(fā)于一片有限的特定土地上的語言,有時是無力為異域事物命名的。
作者意在通過這段文字強調(diào):
A.不同語言之間的鴻溝無法彌合
B.不同語言有時無法一一對譯
C.人們往往無法認同翻譯的辛苦
D.翻譯工作很難得到人們認同
【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闡述翻譯是以在兩種語言之間搬運信息為職業(yè),接著通過“不是……而是……”強調(diào)最無奈的事情是生活在單語體系中的人看不到兩種語言之間的鴻溝,最后一句話進一步說明有的人不理解翻譯有時候是無能為力的。故文段中心是生活在單語體系中的人看不到語言之間的鴻溝,理解不了不同語言為什么不能一一對譯。對應(yīng)選項,D項為文段中心的同義替換,故D項當選。
A項,論述的是“不是”之后的內(nèi)容,非文段重點,故排除A項。
B項,非文段重點,文段重點強調(diào)人們對不同語言無法一一對譯的看法,故排除B項。
C項,無中生有,“翻譯的辛苦”文段未提及,故排除C項。
故本題答案為D選項。
【知識點】其他中心理解
課程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