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據(jù)《詩學》記載,在古希臘早期,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特別是內容豐富、情節(jié)復雜的史詩,需要有高超的技藝
②在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源地古希臘,最先肩負起傳播使命的是一群詩人
③古往今來,摘下桂冠、榮登巔峰的道路都注定坎坷不平,充滿著前赴后繼、勇毅前行的傳奇故事
④因此,能得到詩人的頌揚,在當時被視為幸運的象征
⑤講好其中閃現(xiàn)著力量之美、精神之力、人性之光的故事,凝聚起同向而行、踵事增華的力量,是歷史賦予傳播者的使命
⑥詩人的作品,特別是史詩,由于具有“語言筑成的紀念碑”“人的功過和價值的見證”等功能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①④⑥②③⑤
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⑤②①⑥④
D.⑥①④③⑤②
【答案】C
【解析】對比選項,判斷首句。①句介紹在古希臘早期,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需要高超的技藝,②句介紹在古希臘最先肩負起傳播使命的是一群詩人,③句描述古往今來獲得成功的背景,⑥句介紹詩人作品的功能。應先引出詩人,后介紹其技藝和作品功能,故①句和⑥句應在②句之后,排除A、D兩項。
繼續(xù)觀察發(fā)現(xiàn),⑤句出現(xiàn)“其中”,可尋找指代對象,⑤句前分別為①③兩句,③句介紹奪冠之路坎坷不平,充滿傳奇故事,⑤句介紹其中閃現(xiàn)著力量之美、精神之力、人性之光的故事,故③⑤兩句可構成捆綁,①句介紹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需要高超的技藝,與閃現(xiàn)著力量之美、精神之力、人性之光的故事無關,并非⑤句指代對象,故①⑤兩句無法構成捆綁,排除B項。
故正確答案為C。
2.基層負擔是一種因崗位職責而產(chǎn)生的工作負擔。它本無褒貶之分,但在“減負”的語境下,基層負擔具有了鮮明的價值評判色彩,化身為一個貶義詞,指向超額的工作任務和不堪重負的工作壓力?;鶎迂摀欠襁^度,可以從主客觀兩個尺度來衡量。客觀尺度就是工作時間,它既有“量”的規(guī)定性,也有“質”的規(guī)定性。“量”的規(guī)定性即時間長短,基層負擔最直觀地體現(xiàn)為基層人員工作時間的長短。“質”的規(guī)定性即工作時間結構,體現(xiàn)為基層人員是如何分配其工作時間的,通俗地說,基層人員的時間都用到哪兒去了。換言之,工作時間過長,或時間結構不合理,都會增加基層負擔。
這段文字接下來最可能講述的是:
A.工作時長與基層負擔的聯(lián)系
B.引導社會公眾正確分配時間
C.基層負擔過度的不利影響
D.衡量基層負擔的主觀尺度
【答案】D
【解析】本題為接語選擇題,重點關注文段尾句。文段開篇介紹基層負擔的定義,并通過轉折詞“但”介紹在“減負”的語境下,基層負擔具有貶義色彩,然后介紹基層負擔是否過度,可以從主客觀兩個尺度來衡量,并具體介紹客觀尺度,尾句是對客觀尺度的總結,故后文可以介紹另外一個尺度“主觀尺度”,對應D項。
A項,“工作時長”對應“‘量’的規(guī)定性”,前文已有論述,后文不會再論述,排除;
B項,“社會公眾”范圍擴大,與尾句“基層”銜接不當,排除;
C項,應先從客觀、主觀兩個尺度整體分析完基層負擔過度的衡量標準后,再介紹不利影響,與尾句銜接不當,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3.中國圖書在國外的日益走俏,引起了業(yè)界的廣泛關注。中國圖書的全球分享,契合了對外推廣計劃的實際效果。以往,“走出去,引進來”雖有并重之意,卻似乎多少有些失衡。“走出去”的圖書相對較少,而“引進來”的圖書則通常較多。這固然有多方面因素。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是,有時候“重引進輕輸出”,造成了圖書出版雙向流通渠道總體上不那么順暢,至少在“走出去”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有待進一步深入。介紹出國門的圖書并不是很多,國外讀者也就難有從容選擇的余地。一些對中國知之甚少甚至有偏見的人把握了話語權,其結果可想而知。從這個意義上說, 。
填入劃橫線處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我國亟需構建圖書出版雙向流通渠道
B.我國圖書普及工作仍有欠缺需要彌補
C.“走出去”與“引進來”是同等重要的
D.應該拓寬渠道向全球傳播中國文化內涵
【答案】C
【解析】橫線出現(xiàn)在結尾,且出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故橫線處需對前文進行總結。文段開篇介紹中國圖書在國外日益走俏,中國圖書的全球分享契合了對外推廣計劃的實際效果,然后引出問題,即“走出去,引進來”雖有并重之意,但實際上是“重引進輕輸出”,“走出去”環(huán)節(jié)有所欠缺,并介紹了其不利影響,故前文重點強調不能“重引進輕輸出”,“走出去”和“引進來”同樣重要,對應C項。
A項,對應“造成了圖書出版雙向流通渠道總體上不那么順暢”,只是雙向流通渠道不那么順暢,并非沒有,“亟需構建”表述錯誤,排除;
B項,“圖書普及工作”偷換概念,前文論述的是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而非“普及”,與前文銜接不當,排除;
D項,“向全球傳播中國文化內涵”范圍擴大,前文介紹的是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與前文銜接不當,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4.王羲之的書法沖和任誕而又處處合乎法度,在激揚的同時又不乏沉郁,韻味無窮。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極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他說:“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意思是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的時候更為絕妙,因為這時的王羲之心氣平和,所以他的書法并不激烈、張揚,卻能夠使得觀賞者感受到一種持久的、耐人尋味的意韻。這種“不激不厲”的沖和韻味,恰好是儒家所推崇的溫潤如玉、使人如沐春風的儒家君子品格在書法上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講,書法正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在藝術上的反映。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儒家思想與王羲之的書法融為一體
B.書法的成功離不開作者的藝術品位
C.書法將作者的性情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D.書法是創(chuàng)作者精神境界的側面體現(xiàn)
【答案】D
【解析】文段開篇介紹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并通過舉例的方式介紹其書法不激不厲、耐人尋味,接下來通過“這種”介紹其書法的韻味是儒家君子品格的展現(xiàn),尾句通過“從這個意義上講”進行總結,即書法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境界。故文段為分總結構,重點在于文段尾句,對應D項。
A項,“儒家思想”“王羲之”均為舉例部分的內容,非重點,排除;
B項,“書法的成功”文段并未提及,無中生有,排除;
C項,“作者的性情”偷換概念,文段強調的是思想境界,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5.自古以來,文人雅集總是依托于詩文書畫與歌吹的閑適氛圍。即所謂“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隋唐時期,私家文會多有出現(xiàn),所謂“雅會襟靈,琴書相得”,皆有詩畫之境。宋代文人基于崇雅的觀念,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與精雅化,把詩酒相得、談文論畫、宴飲品茗的日常生活定型為一種生活范式,文人群體的文會雅集正是這種生活范式的復數(shù)集合。明代中期以后,社會生活趨于休閑化和娛情化,人們更加追求山水之樂,文人雅集在如詩如畫的江南地區(qū)更是盛極一時。近代江南文人雅集既是舊時文人為緩解科舉壓力而進行宴飲酬唱的風習,也是一種輕松的音韻學訓練,更是文人追求“外適內和”的期許。
這段文字主要說的是:
A.古人閑適的文化氛圍依托的是文人雅集
B.“外適內和”的理想追求催生文人雅集
C.“把酒言歡,共敘桑麻”是文人生活的縮影
D.文人雅集的產(chǎn)生離不開詩畫唱和的閑適氛圍
【答案】D
【解析】文段開篇引出觀點,文人雅集依托于詩文書畫與歌吹的閑適氛圍,接下來通過并列的方式,介紹隋唐、宋代、明代、近代的文人雅集都與詩歌書畫有關系,以此論證前文觀點。故文段為總分結構,重點強調文人雅集依托于詩文書畫與歌吹的閑適氛圍,對應D項。
A項,文段強調文人雅集依托詩文書畫與歌吹的閑適氛圍,而非文化氛圍依托的是文人雅集,邏輯錯誤,排除;
B項,對應文段尾句,為解釋說明的內容,非重點,排除;
C項,“文人生活的縮影”文段并未提及,無中生有,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