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學評價的設計
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注定了它不能上成其他學科那樣,課堂理解、練習、學習新知、課后鞏固;信息技術必須將其他學科在課后進行的鞏固放到課堂來做。因此,必須重組信息技術課堂。設計符合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課堂模式,及與之相適應的過程性評價模式。
信息技術教招考試中,教學模塊分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三個模塊在考核時會有交叉,從2013上半年的考題分析,重在考核作為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當前課改熱點。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是作為教師的基本功;而教學評價是當前信息技術課改的熱點,這是和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其他學科評價部分的考核比例在10%左右,為什么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考核比例如此之大呢?因為當前課改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尤其是信息技術課上老師要少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那么老師做什么呢?老師通過評價來發(fā)揮主導作用,達到引領教學調(diào)控課堂的作用。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尤其應該注重教學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正是學科的特殊性,使教學評價在信息技術教師資格考試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
1.教學評價的基本理念
(1)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本著對發(fā)展學生修改和創(chuàng)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2)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主要采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3)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yè)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門組織信息技術的等級考試的試點工作。在條件成熟時,也可考慮作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
2.終結性評價的指導思想
(1)評價目標分析
①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
②掌握操作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
③具有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針對終結性評價的特點,這一目標結構中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操作、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初步能力是基礎,而應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則是升華。信息技術教師在圍繞信息技術課程開展終結性評價活動時,可以參考這個特定結構設計自己的評價方案。
(2)評價內(nèi)容分析
①技術取向:信息技術課程由過去的計算機課程演變而來,它對簡單技能訓練的超越不是拋棄技能訓練,而是包容的基礎上豐富技術思想與文化思想的內(nèi)涵。
②大眾文化取向:大眾信息文化取向的評價,應該重在強調(diào)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在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利用工具處理信息、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所以測試題目的描述和設置中要源于生活、貼近生活,題目要有實用性和情境性。
3.過程性評價的指導思想
信息技術技術課程強調(diào)實踐性、參與性,要求課程的評價不能僅僅局限在對基本知識和簡單操作技能的簡單測試上。
(1)知識與技能評價
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通過適當?shù)倪^程性評價方式隨時診斷、及時獲得反饋,了解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問題、取得的進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從而給予正確的引導,真正發(fā)揮評價對教學的調(diào)控作用。例如,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xiàn)和成果——研究報告、制作過程、電子作品等作為評價他們學習情況的依據(jù)。
(2)過程與方法評價
對活動過程的評價,應該提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以及他們是如何解決問題的,而不僅是針對結果,即使最后結果按計劃來說是失敗的,也應從學生獲得了富貴經(jīng)驗的角度視之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動價值,營造其體驗成功的情境。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評價
學生對待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使用信息技術的習慣以及在信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也是在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活動中逐漸形成的。
總之,只有深入到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才能夠關注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科學的探究精神,從而真正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
4.教學評價的功能及原則
(1)教學評價的功能
教育心理學和教學論的研究指出,教學評價對提高教學效果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些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①反饋調(diào)節(jié)功能:通過教學評價可以提供有關教學活動的反饋信息,以便師生調(diào)節(jié)教和學的活動,使教學能夠始終有效地進行。這種信息反饋包括兩類:一是以指導教學為目的的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二是以學生自我調(diào)控為目的的自我評價。
②診斷指導功能:評價是對教學效果及其成因的分析過程,借此可以了解到教學各個方面的情況,以此判斷它的成交和缺陷、矛盾和問題。
③強化激勵功能:對于教師來說,適時的、客觀的教學評價,可以使教師明確教學工作中需努力的方向;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表揚和獎勵、學習成績測驗等,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④教學提高功能:評價本身也是一種教學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教學評價,特別是形成性評價往往是和教學活動融為一體的,評價活動也是一個學生學習的過程。
⑤目標導向功能:事先將評價的標準交給學生,使他們知道教師或其他學生將如何評價他們完成的學習任務,將有助于學生自己調(diào)節(jié)努力方向,從而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
(2)教學評價的原則
①客觀性原則:教學評價要客觀公正、科學合理、不能主觀臆斷、摻雜個人感情,以致評價不符合事實情況??陀^性是評價能夠發(fā)揮其功能的基礎,違反該原則上就會喪失教學評價的意義。教學評價的客觀性除了與評價的目標和方法是否科學有關外,還與評價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②發(fā)展性原則:教學評價應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進步、動態(tài)發(fā)展,著眼于教師的教學改進和能力提高,以調(diào)動師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
③指導性原則:教學評價應在指出學生的長處與不足的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書,使被評價者能夠揚長補短,不斷前進。教學評價應經(jīng)常給師生以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為教學指明方向和增添前進的動力。
④計劃性原則:教學評價必須緊密配合教學工作有計劃地進行,為教師和學生經(jīng)常而及時地提供教與學的反饋信息,以便有效地調(diào)節(jié)和改進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zhì)量。
(3)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
在新課程評價理念的指導下,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應符合以下要求:
①評價功能立體化:在關注靜態(tài)的鑒別、選拔功能鍵的同時,應更注重評價的動態(tài)調(diào)整、改進教學、激勵師生、診斷教學、反饋信息等功能,使學生和教師了解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從而促進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使學生完善自己的學習過程。
②評價標準多維化:信息技術多維化課程標準提出的“提升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符合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決定了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標準是以絕對標準為主,絕對標準、相對標準和個體標準相結合的多維標準。
③評價主體多元化:為落實“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評價理念,應在評價標準制定、評價資料收集、評價結論形成、評價信息反饋等過程中體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出發(fā)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另一方面要調(diào)動學生、教師、家長與社會積極參與評價,特別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④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倡導運用各種評價方法、手段和工具,綜合評價學生的進步與變化。改變過去單純通過局面測驗和考試來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的做法。
⑤評價內(nèi)容全面化:學生評價不但重視知識與技能,而且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變化。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還要關注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初中能力的發(fā)展。
⑥評價結果多維歸因:評價者在解釋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結果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先天素質(zhì)、生活環(huán)境、生理特點、心理特征、動機興趣、愛好特長等各方面的差異,在呈現(xiàn)評價結果時應多采用評價報告、學習建議等方式,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智能優(yōu)劣,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全面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
(4)教學評價的類型
①以評價基準為依據(jù)分類
教學評價按其評價的基準可劃分為三類: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nèi)差異評價。
相對評價:相對評價也叫常模式參照評價,是指以評價對象群體的平均水平或其中某一個對象的水平為參照點,確定評價對象在群體中的相對來說位置或與群體中某一個體之間差距的一種評價。該類評價的主要優(yōu)點是:可以了解學生的差異,便于比較個體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赡艽嬖诘牟蛔闶牵夯鶞蕰S群體的不同而變化,評價標準不能反映教學目標管理的要求,因而不能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jù)。
絕對評價:絕對評價也叫目標或標準參照評價,是指評價對象群體之外,以某一預定的目標或標準為客觀參照點,再把該群體中每一成員某方面的知識或能力與基準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其優(yōu)劣。該類評價的優(yōu)點是可以直接鑒別達標狀況,但存在不易分辨學生之間在學習方面的真實差異等不足。
個體內(nèi)差異評價:個體內(nèi)差異評價是把評價對象群體中每個評價對象個體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比較,或者把個體的有關側面相互進行比較。從而得到評價結論的一類評價方法。
②以評價作用為依據(jù)分類
教學方法按照其作用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實施之前,為便宜計劃更有效地實施而進行的預測性、摸底性評價。其目的是了解評價對象的基礎和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為解決問題搜集必要的資料,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形成性評價:又被稱為過程性評價,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對計劃、方案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的評價。其目的是為了了解動態(tài)過程的效果,及時反饋信息,及時調(diào)節(jié),使計劃、方案不斷完善,以便順利達到預期目的。
總結性評價:又稱為終結性評價,是指某一教育、教學活動項目告一段落或?qū)嵤┙Y束后,為了確定工作成交而進行評價。其目的是了解目標的達成情況、對評價對象的整體效益做出價值判斷或甄別優(yōu)劣、評定等級。
③以評價主體為依據(jù)分類
根據(jù)評價主體的不同可將教學評價分為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兩類。
自我評價:是評價者根據(jù)一定的評價目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學習等方面進行的評價。自我評價又稱為內(nèi)部評價,按照評價規(guī)模的大小可分為團體自我評價與個人自我評價。組織有效的自我評價有助于評價者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但由于缺少外界的參照系,不易進行橫向比較,評價者自我評價的主觀態(tài)度也不盡一致。因此,自我評價的結果往往會產(chǎn)生偏差。
他人評價:是指被評價者以外的人進行的評價,又稱為外部評價。他人評價一般較嚴格、慎重,也比較客觀,可信度較高,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根據(jù)評價主體的不同可分為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
④以評價方法為依據(jù)分類
按照評價所使用的主要方法的不同,可將教學評價炃兩類:定性評價(質(zhì)性評價)、定量評價(量化評價)
定量評價:也叫做量化評價,是指通過將評價內(nèi)容轉化為可以量化的數(shù)量,經(jīng)過測量這些相關數(shù)據(jù),并以量化統(tǒng)計方法來分析結果數(shù)據(jù),最終達到評價目的的一類方法。常見的量化評價方法有測驗法、實驗法、量表法等。
定性評價:也叫質(zhì)性評價,是相對量化評價而言的,質(zhì)性評價是指通過文字、圖片等描述型手段,對評價對象的各種特征進行全面充分的提示,以彰顯其中的意義,促進理解的教育評價活動。常見的定性評價包括檔案袋評價、表現(xiàn)性評價、真實性評價等。